11月5日的三亚军港,风裹着咸湿的海味撞在福建舰的舷号“18”上——当鲜艳的军旗升起时,不少盯着直播的老海军在弹幕里敲“终于等到了”。作为我国第三艘航母、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母,福建舰的入列,不止是“多了一艘船”,更把中国海军的远海能力,往前推了一大步。
电磁弹射的“革命”:从“拆东墙”到“满状态”跟辽宁舰、山东舰的滑跃甲板比,福建舰的“黑科技”藏在甲板下的电磁弹射器里。之前歼-15在滑跃起飞时,总逃不开“鱼和熊掌”的困境:想挂满导弹就得少加油,作战半径缩一半;想加满油就得减弹药,碰到远程目标只能“干着急”。但电磁弹射不一样——它能以均匀的力道把舰载机“推”上天空,歼-15T能带着满油箱、满弹药起飞,相当于给战斗机装上了“双buff”,作战范围直接扩到更远的海域。
这还不是最狠的。山东舰曾创造过9天570架次的起降纪录,日均63架;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,90秒就能起飞一架飞机,满负荷一天能跑270-300架次——相当于以前四五天的活儿,现在一天就能干完。有老飞行员在评论区说:“这效率,等于把航母的‘拳头’挥得更快了。”
远海体系的“拼图”:从“看不远”到“千里眼”更关键的变化,藏在预警机的机翼下。之前辽宁舰、山东舰用的是预警直升机,侦察范围就像“举着望远镜看远方”,几百公里外的目标得凑近了才看得见。但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能“托”起空警-600固定翼预警机——这玩意儿的雷达能扫到几百公里外的敌机、导弹,相当于给航母编队装了个“超级千里眼”。
“以前在远海,碰到对方的隐身战机,可能等发现时已经晚了;现在有空警-600在前头‘站岗’,能提前半小时预警,歼-15T、歼-35就能提前起飞拦截。”军事评论员张军社的话,点出了最核心的变化:福建舰不是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把航母编队的攻防体系拼全了——预警机“看路”、战斗机“冲锋”、航母“兜底”,远海作战终于有了“完整的拳头”。
三航母时代的“起点”:从“够用”到“更稳”福建舰入列后,中国海军正式进入“三航母时代”。有人算过账:三艘航母刚好能“轮班”——一艘在远海执勤,一艘在近海训练,一艘回港保养,再也不用“歇人不歇船”。比如要是某艘航母需要补给,另外两艘能立刻顶上去;要是舰载机出了问题,还能转到其他航母上降落,协同作战的弹性大多了。
但这只是开始。张军社说:“三航母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”中国有1.8万公里海岸线,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利益——比如海上交通线、侨民安全,都需要更强大的航母编队守护。有网友在评论区问:“以后会搞核动力吗?”张军社没绕弯子:“肯定要往航程更远、自持力更高的方向走,说不定还会加无人机协同作战。”
不是“秀肌肉”,是“护家当”有人担心“三航母会不会刺激周边?”张军社的回应很实在:“不想看到中国海上力量走出去的国家,可能会有点不适应,但他们会适应的。”其实说到底,福建舰的锚链,不是为了“秀肌肉”,是为了“护家当”——就像重庆人常说的“手里有家伙,心里才不慌”,这三艘航母,就是中国海军的“硬家伙”,能把防御圈推到更远的地方,让海外的货轮、侨民,都能踏踏实实地走天下。
风里的海腥味还没散,福建舰的甲板上,舰载机的轮廓已经清晰起来。对于中国海军来说,这不是结束,是一个新的开始——从滑跃到电磁,从单航母到三航母,从“近海防御”到“远海护卫”,每一步都走得稳,走得实。就像弹幕里有人说的:“这才是大国海军该有的样子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