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送孩子去学校,楼下便利店的陈阿姨拽住我:“小李,你是搞新闻的,能不能问问?我家孙子最近总看个动画短视频,里面的小熊拿棍子打同伴,还说‘这样才是老大’,我管他还跟我急!”其实最近跑社区采访,不少家长都在说类似的事儿——原本该是“童趣满满”的动画,怎么变味了?

11月8日,国家广电总局的一则专项治理通知,正好对准了家长们的“痛点”:自即日起至2026年3月,全国范围内开展不良动画微短剧和动画短视频网络传播专项治理。不同于以往的“常规检查”,这次治理的“靶向”更准——连AIGC生成、漫画改编、表情包转制的动画形式,都被正式纳入监管体系。

先看“内容硬伤”。无底线恶搞、低俗擦边、以暴制暴、宣扬畸形婚恋观的内容,直接“零容忍”;用丑闻劣迹人员的形象、声音做素材的,或者把已下线真人微短剧改成动画再传的,全链条下架。我之前在某平台刷到过一个“校园复仇”动画,主角用“校园暴力”报复同学,还配文“忍气吞声不如反击”,这种“带坏孩子”的内容,这次肯定要被清掉。

再看“流程关”。从现在起,新增的动画微短剧必须按现行规定完成事前审核、拿到编号才能上线;已经有的存量合规作品,得在2026年3月底前分阶段补办备案——重点类、普通类找省级广电报审,其他类由平台自审后上报。等明年4月1日,没备案的存量作品直接强制下线。别以为“小作坊”做的动画能“钻空子”,这次连“几个人用AIGC做的短剧集”都要管。

最让家长揪心的“错位标注”,这次也被“精准打击”。平台得全面排查“儿童动画”“萌系画风”“哄睡故事”“宝宝辅食”这些儿童标签下的内容——没设未成年人专员审核的、没标“适龄提示”的,立刻下线或移除;未成年人模式里的不适配内容,必须彻底清理。就像之前有个标着“宝宝启蒙”的动画,里面居然有“偷拿玩具不认错”的情节,这种“挂着儿童标签传不良内容”的,这次绝对跑不掉。

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的王兴全副研究员跟我聊的时候说,这次治理的“核心难点”是AIGC。“以前做一集动画得画几个月,现在用AIGC两三天就能出十几集,成本低到几杯奶茶钱,所以内容爆发式增长,但质量良莠不齐。”确实,我之前见过一个AIGC生成的“小猪佩奇”二创,里面佩奇居然“说脏话”,这种“恶搞经典动画形象”的内容,之前没明确监管依据,现在直接被纳入“分类分层审核”——按重点、普通、其他三类分,重点类的审核标准比以往严多了,还得进“白名单”才能播。

其实监管的目的,从来不是“不让孩子看动画”,而是“让孩子看对动画”。就像陈阿姨说的:“我孙子爱看成龙的动画电影,因为里面说‘要勇敢但不能打人’,这种才是该给孩子看的。”这次专项治理,就是要把那些“带坏孩子”的不良内容“赶出去”,让真正有营养、有温度的动画“走进来”。毕竟,孩子们的“屏幕时间”,值得更干净的内容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