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半个月,第十五届全运会就要在广州拉开帷幕——和往年不同,这次的“主办阵容”里多了香港、澳门的名字。作为全运会历史上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,粤港澳三地连起的不仅是赛事场馆,更是内地与港澳体育人的第一次大规模“同场练兵”。
更鲜为人知的是,这届全运会还是港澳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:香港队报名了几乎所有大项,澳门队里甚至有一半是“95后”年轻选手——放在20年前,这或许是不敢想的事。1959年首届全运会启动时,初衷很直接:为新中国备战奥运“选苗子”,赛场上的运动员几乎都是“准奥运选手”,观众守在黑白电视前追的,是“未来能拿世界冠军”的悬念。
可如今再看全运会,味道变了:楼下跳广场舞的阿姨凑过来问“我们社区的健身操队能不能报名?”;刚上高中的邻居小孩举着街舞比赛奖状说“我想进全运会的群众组”;连我爸这种“老体育迷”都感慨:“以前看全运是追冠军,现在看的是‘身边人’。”
有人说“全运会变‘亲民’了,少了点‘精英感’”,也有人觉得“这样才对——体育又不是少数人的游戏”。其实不管是60年代的“奥运练兵场”,还是现在的“全民全运”,全运会藏的从来不是“冷知识”,而是中国体育的“成长日记”:从“要成绩”到“要参与”,从“看别人拼”到“自己上”,变的是形式,不变的是中国人对体育最本真的热爱——毕竟,能让更多人站到赛场上,才是体育最动人的模样。
再过几天,当粤港澳三地的运动员一起走进广州奥体中心,当观众席里既有喊着“奥运冠军加油”的老人,也有举着“同学冲呀”的年轻人,你会发现:全运会的“冷知识”,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关于体育的“热记忆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