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刷外媒新闻时,一条消息突然跳出来——彭博社称欧盟委员会正在研究"强制成员国逐步拆除华为、中兴电信设备"的方案。这事像颗小石子扔进了舆论池,很快激起千层浪——毕竟华为、中兴的设备早就在欧洲扎下根,好多国家的5G基站、宽带网络都指着它们撑着。

刚好今天的例行记者会,彭博社记者直接把问题抛给了发言人林剑。林剑的回应没绕弯子,一开口就把核心挑明:"中国企业在欧洲从来都是依法合规经营,给当地民众提供了优质产品,也为经济发展和就业添了力——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。"

这话一出,网上立马炸开了锅。有网友在评论区敲字:"这不是明摆着搞贸易保护吗?"也有在德国留学的网友晒出自己的手机信号截图:"我住的柏林郊区,华为基站覆盖后,终于能在床上刷剧不卡了,要是拆了又得回到满街找Wi-Fi的日子。"还有人说得更理性:"技术是技术,政治是政治,把经贸问题绑上'安全'的幌子,最后害的是自己。"

其实早有前车之鉴。之前个别欧洲国家跟风拆过华为设备,结果呢?据外媒统计,某国光是替换设备就花了120亿欧元,还耽误了两年的5G建设进度——所谓的"安全"没见着,倒让老百姓为更高的电信资费买了单。林剑在回应里也点出了这点:"用行政手段强行限制企业,违反的是市场原则,伤的是双方的信任。"

刚才翻评论时,看到位老观众留言:"我之前在电视台做编导时,采访过华为在法国的工程师,他们说为了通过当地认证,光是测试就做了18个月。现在说拆就拆,这对企业太不公平了。"这话其实说到了点子上——营商环境的核心是"规则",如果连基本的契约精神都不讲,谁还敢放心去欧洲做生意?

林剑最后那句话更耐人寻味:"将经贸问题泛安全化,只会阻碍技术进步,最终损人不利己。"想想也是,全球产业链早就是一张网,你拆我的设备,我难道不会有反应?最后埋单的,还是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。

现在这事还没尘埃落定,但的回应已经把态度摆得明明白白: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必须维护,市场的公平原则不能打破。至于欧盟会不会撞南墙,咱们等着看——但有一点肯定没错:搞"小动作"的人,最终都会被自己的"聪明"反噬。毕竟技术的发展从不是靠"拆别人的台",而是靠"搭共同的桥";企业的立足从不是靠"行政保护",而是靠"过硬的产品"。这道理,其实大家都懂。

外交部回应欧盟或剔除华为中兴设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