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句:“别丢了想把杠铃举更高的‘小倔强’”信里第一句就“拜托”未来的自己:“被拒绝了再敲一次门,被看低了用实力证明,摔疼了躺会儿再爬起来。”这句话让我想起去年采访基层举重队时,那些十七八岁的小队员举着比自己还高的杠铃,砸在地上的声音里混着“我再试一次”的喘声——李雯雯的“倔强”,从来不是冠军的“专属品”,是所有“想再扛一点”的人的共鸣。有读者在评论区留言:“这哪是给未来的自己写的,是给我这种加班到凌晨的社畜打气啊!”倒也没错,热爱的方向从来不是“一帆风顺”,是“再撑一下”撑出来的。
第二句:“就算不是奥运冠军,也值得被好好对待”“不管瘦没瘦,还是不是‘胖女孩’,都要坦然一点。”李雯雯在信里没避讳自己的体型,反而笑着提“这副身体举过世界纪录,熬过低谷”。想起她巴黎奥运夺冠后说“胖不是缺点,是我举起重物的底气”,现在更添了一份温柔:“别怪现在的我训练太狠,以后要好好睡觉吃饭。”有位妈妈读者私我:“我家女儿总嫌自己胖,我要把这句话给她看——原来强大的身体,比‘瘦’更值得骄傲。”是啊,比起“成为别人眼里的完美”,“接纳自己的不完美”才是更难的“冠军课”。
第三句:“笑起来的样子,同样能给人力量”信的末尾,李雯雯特意“叮嘱”:“别丢了幽默感。”她说举重台的汗水伟大,可“笑起来的样子也能给人力量”,还念叨着要去咖啡馆坐一下午、学英语哪怕磕磕巴巴。我翻出她巴黎奥运村的vlog,举完重对着镜头做鬼脸的样子还在——原来冠军的快乐,从来不是只有“赢”这一种模样。有网友调侃:“学英语的李雯雯,说不定以后能去当举重解说,用‘中式英语’讲‘杠铃的故事’。”倒也可爱,毕竟快乐的力量,比金牌更有传染力。

训练铃响的前一秒,李雯雯在信末写:“重要的不是头顶的杠铃,是心里的‘热爱杠’——它叫责任感,叫‘为中国举重再多扛一点’。”合上信时,我想起采访她时问过“怕不怕以后举不动”,她当时笑着说:“怕什么?举重台的重量会放下,心里的‘杠’永远举着。”

这封穿越时光的信,不是给“奥运冠军李雯雯”的,是给“普通人李雯雯”的——给那个会在训练后啃苹果、会为学英语犯愁、会对着镜子笑出褶子的姑娘。而对我们来说,它更像一封“通用说明书”:不管你扛着的是职场的KPI、孩子的补习班学费,还是心里未完成的梦想,只要“热爱杠”没倒,“再扛一点”的勇气就不会丢。

就像李雯雯说的:“你在举重台上赢过很多次,以后也要在生活里赢一回。”
训练馆的杠铃又响了,这次不是“举起来”的挑战,是“向前走”的约定。

李雯雯写给李雯雯的信 李雯雯写给李雯雯的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