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泰国一则“差评变官司”的新闻,把不少人惊得直嘬牙花子——就为了走个门的小事,居然要蹲两年牢?
这事的主角是32岁的英国男子亚历山大。他在泰国普吉岛租的公寓,刚好挨着一家意大利餐厅。为了省两步路,亚历山大每天早晚都从餐厅的客用门进进出出。餐厅老板马里奥不干了:“这门是给来消费的客人留的,你天天蹭通道还不吃饭,影响我们接待客人啊!”两边吵了好几次,亚历山大嘴上答应“以后不走了”,转头就憋了个“损招”。
他找了三个朋友帮忙,注册了六个点评网站账号,连续一周给餐厅刷一星差评,还编了“食材不新鲜”“服务员态度差”的瞎话。本来餐厅在当地点评网的评分是4.7,这么一折腾直接掉到2.3,老顾客打电话问“是不是换厨师了”,新顾客看了评分直接划走,生意瞬间凉了一半。
马里奥急得直拍桌子:“我做了五年生意,从来没遇过这种事!”他赶紧调了监控,发现亚历山大还是天天走餐厅门,可转头就刷差评,于是直接报了警。普吉岛警方顺着账号IP一查,很快把亚历山大带回了警局。根据泰国《刑法》第328条,恶意损害他人商业信誉,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,最高可判两年有期徒刑,还得赔餐厅的损失。
“至于吗?不就是几个差评?”有网友觉得马里奥“太较真”,可翻了翻评论区,更多人在说“该”——“你占人便宜还有理了?用差评毁人生意,这不就是软暴力吗?”其实不止泰国,国内也有不少类似的事:去年成都有家火锅店,被“职业差评师”威胁“不给2000块就刷10个差评”,老板直接报警,最后那人被拘了7天;还有个外卖店,因为少送了一份饮料,被顾客刷了5个差评,最后查出来是竞争对手搞的鬼,赔了3万不说,还登报道歉。
说到底,评价体系本来是个“试金石”——让消费者说真话,让好商家被看见。可一旦把差评当成报复的工具,或者赚钱的门路,就变味了。就像亚历山大,本来是“走门”的小事,好好沟通说不定能商量出个办法,比如“每天晚饭后走”或者“跟餐厅打个招呼”,可他偏要选最极端的方式,结果把自己折进去了。
其实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商家,有矛盾先“坐下来聊”——消费者觉得服务不好,可以找老板提意见;商家觉得被冤枉,可以调监控、找证人。实在解决不了,还有12315或者法院。用差评“捅刀子”,看似“解气”,实则是把自己往法律的枪口上撞。毕竟,法治社会里,没有“法外之地”,再小的事,也得守规矩。
